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一種天文現象,它標誌着自然界和氣候變化的特定時刻。
二十四節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等。這些節氣反映了季節變化、氣候變化、天氣現象和物候現象等方面的知識。在農曆中,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分別稱爲“節”和“氣”,兩者交替出現,各歷時約15天左右。
二十四節氣不僅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中發揮着重要的指導作用,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有着深遠的影響,而且在國際上也被廣泛認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