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這一典故出自《晉書·惠帝紀》,反映的是西晉時期晉惠帝司馬衷的低智商和缺乏同情心。故事發生在晉惠帝執政時期,當時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喫,只能挖草根、喫樹皮,許多人因此餓死。晉惠帝得知這一消息後,感到非常不解,於是他提出了這樣的解決方案:“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喫,爲什麼不去喫肉粥呢?)
這句話反映了晉惠帝對百姓疾苦的漠視,他沒有真正理解百姓的困境,而是出於自己的想象給出了一箇不切實際的建議。因此,“何不食肉糜”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對事物沒有全面認知,或者沒有親身經歷就妄下評論或建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