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僧,是在佛教禪宗叢林中對出家僧尼的一種供養。在佛寺中,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也稱盂蘭盆節,也稱僧臘月。這一天,寺院要誦經,寺外大鐘擊鼓,僧尼們列隊在佛像前誦經,同時接受信徒的供養。
供僧的意義非常深遠,不僅能讓供者積功德,也能使受者得福報。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回報社會,給予眾生快樂,因為快樂別人就會快樂自己。而且佛法中認為世間萬物皆有因果,供僧不僅能幫助培養後代,使他們知書達理,也會修持佛法將來能夠自度度人、幫助更多的人覺悟和向善。此外,還能藉助供僧來傳遞佛法的善念。
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逐步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民間的一些風俗習慣也隨之改變並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佛事習俗。民間以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為基礎形成送僧行(簡稱“送行”),就是為報答佛恩而設的法會儀軌之一。
送僧行的主要內容是:
一、邀請僧眾到場誦經;
二、供養出家師父齋飯;
三、請出家師父為亡者“開示超度”;
四、請出家師父為家屬及有緣消災;
五、給大眾發放“吉祥物”;
六、念誦佛號回向亡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將佛教與儒、道、民間諸神相融合。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形式:對去世的親人舉行送僧行法會,屆時將紙制的佛像請到靈前供奉。人們相信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請到佛菩薩的護法神來為亡者超度,同時也保佑在世的親人平安吉祥。這種習俗至今仍然十分流行。
總之,供僧是一種積功德的好方法,同時也能讓受者得福報。通過供僧的行為,我們能夠傳遞出對佛教的尊重和信仰,同時也能夠傳遞出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此外,我們也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風或過於迷信,而是要根據自己的信仰和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佛教的尊重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