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的典故源於《世說新語·汰侈》中的記載,具體內容如下:
背景:西晉時期,王愷擁有一頭名為「八百里駁」的牛。這頭牛因其健壯而被命名,其中「駁」字在當時通常用來形容駿馬,用於形容牛則顯得格外突出。
故事:王愷的這頭牛因其速度和力量而聞名。一次,王濟與王愷比賽射箭,王濟一箭射中牛心,牛當場死亡。王濟隨後命令準備牛心燒烤,這成為了「八百里炙」的由來,指的是烤熟的牛肉。
文化意義:
「八百里」後來成為牛的雅稱,廣泛用於文學作品中,象徵著力量和豪邁。
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提到「八百里分麾下炙」,這裡的「八百里」不僅指牛,也象徵著英勇和豪邁。
其他解釋:有說法提到「八百里」全名「八百里駁」,這個名字不僅體現了牛的健壯,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駿馬的崇尚。此外,「八百里」也被解釋為商朝武成王黃飛虎的五色神牛的名字,象徵著高大和雄健。
綜上所述,「八百里」這一典故不僅關聯著一頭晉朝時期的牛,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