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堂皇的典故源自兩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冠冕一詞出自《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法正傳·龐統》。三國時期,蜀國的將軍龐統曾是一個不起眼的少年,二十歲時拜訪了司馬徽。司馬徽在樹上採桑,龐統坐在樹下與他交談,一直聊到天黑。由於龐統的談吐不俗,司馬徽稱他為南州之士的「冠冕」,意指才識出眾的人。在這裡,「冠冕」原指帽子,是衣飾之首,引申為南州眾士之首,表示龐統的才識出眾。
堂皇一詞則見於《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雲傳·胡建》。漢武帝時期,渭城縣令胡建是個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人。他在軍中時,與走卒打成一片,感情甚篤。當時管軍務的監軍御史將軍地據為己用,做起生意來。胡建認為監軍違反軍紀,理當問斬。於是他告訴走卒:「有人不守軍紀當斬,我要你們抓誰就抓誰,斬誰就斬誰。」在選兵馬之日,監軍與其他軍官坐在廳堂上,胡建帶著走卒下堂拜見後,指著監軍叫道:「取彼!」走卒便一擁而上將監軍抓下堂來,胡建又下令:「斬之!」走卒就將他斬殺。
後來,「冠冕」和「堂皇」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冠冕堂皇」,形容莊嚴體面、氣派高貴的樣子,也用於形容表面上光明正大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