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胙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拼音為fēn zuò,主要指的是祭祀完畢後分享祭神之肉的行為。這個詞語在宋代陸游的《家居》詩中有所體現,詩句為「饋漿煩郡府,分胙媿鄉鄰。」。
分胙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分享行為,它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宗教意義。在古代,分胙是一種重要的禮儀活動,它起源於原始的圖騰文化中的宰殺和分食圖騰聖物的古老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分胙禮儀在祭祀文化體系中以禮文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為一種體現尊卑等級和祖先對子孫疼愛和賜福的儀式。
分胙的過程中,既要求平均分配,又要求體現等級尊卑,由主祭者掌握分配權力,從受胙部位和次序上體現受胙者的身份尊卑。這種禮儀在民間的社日祭祀、祭灶等活動中都有體現,如陸游詩云,「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分胙雖薄少,要是鄰里情。」。
綜上所述,分胙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詞語,它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分享行為,更是一種體現古代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禮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