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南能北秀的典故

南能北秀的典故源於唐代佛教禪宗的兩大禪師慧能神秀。慧能和神秀都是禪宗五祖弘忍的弟子。慧能接受了弘忍的衣缽,並傳教於嶺南,因此被稱為南能。而神秀在弘忍死後被武則天徵召入京,傳教於北方,因此被稱為北秀。

慧能在接受弘忍衣缽後,到了曹溪寶林寺(今韶關南華寺),廣泛收徒,弘揚禪教。他提倡的是一種悟修合一的頓悟思想,認為定與慧是一體無二,沒有先後之分。慧能的這種思想否定了北宗所推崇的坐禪,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他的弟子們沿襲了這個理論,並尊慧能為南宗。

神秀則在荊南玉泉寺弘揚禪宗佛教,他的禪法秉承東山法門,注重坐禪修心。神秀雖有「頓超佛地」之論,但在實踐方法上主要還是採取漸修的方式,即「時時勤拂拭」。神秀的禪學思想是「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強調佛性本有,不必外求。

由於慧能和神秀在禪宗理論和實踐方法上的不同,形成了南方頓法和北方漸法之分。這種南北宗的區分,最終導致了禪宗內部的理論和實踐的分化,慧能一系成為後來臨濟宗曹洞宗的基礎,而神秀一系則逐漸衰落。

總結來說,南能北秀的典故反映了唐代禪宗內部南北兩派的分化,慧能代表的南宗強調頓悟和自性清淨,神秀代表的北宗則強調漸修和坐禪修心。這種分化對後來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