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友」字是一個會意字,由兩個「又」字構成,代表兩隻手。這兩個手形通常表示兩個人手握手,象徵著結交朋友、相互幫助。甲骨文中的「友」字方向有兩種,一種是兩隻手都向左,另一種是兩隻手都向右,這並不影響字義。在金文中,這兩隻手的方向基本統一為向左。隨著漢字的演變,到了小篆時期,原來的橫向並列兩隻手變成了上下結構,且方向固定為向左。隸書時期的「友」字,上面的手變成了一橫一撇,方向向右,下面的手變成了「又」字,楷書中的「友」字就是在隸書基礎上簡化而來的。
在古代,「友」字還有一種寫法,即在字形下部增加裝飾符號「口」,這種現象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並在金文中相對多見,有的還在「口」中加一短橫或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