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是一種古老的漢語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使用兩個漢字來拼出一個新字的讀音。具體來說,反切的前字(第一個漢字)提供聲母,後字(第二個漢字)提供韻母和聲調,兩者結合起來就構成了新字的讀音。例如,「條」字的反切是「徒聊反」,其中「徒」提供聲母[t],而「聊」提供韻母和聲調[liáo],因此「條」的讀音被反切為[tiáo]。
反切的方法大約興起於漢末,最初稱為「反」或「翻」,到了唐代因為忌諱「反」字,改為「切」字,實際上「反」和「切」是同義詞,都表示拼音的意思。
反切的套用不僅限於古代,現代崑曲中仍然使用反切法來唱出某些字的音,例如在「庚亭韻」和「真文韻」中,特定的韻音在崑曲唱法中歸入不同的音節,這種做法使得反切音效更加明顯。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現代漢字的讀音與古代漢字的讀音存在差異,某些古代的反切例子在現代可能無法準確反映字音,這表明反切方法雖然古老,但其原理仍然對現代語言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