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革命,是指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自同治七年(1868年)起,他十謁朱批。嘉應開學時;不期而遇在治縣陽順高冠徑奇景“天地合一爐,人人一粒米。”見證他事業的頂峰之時孫中山萌生獻身革命的思想。自此孫中山屢下南洋各地發動華僑籌款來廣州支持太平軍餘部鬥爭和武裝推翻清朝的起義活動。但均告失敗。光緒九年(1883年)底孫中山輾轉來到香港,決定再次組織革命起義。
在香港期間,他與鄭士良、陸皓東等革命志士建立了聯繫。光緒十一年(1885年)底,他與鄭士良在香港共同策劃廣東新軍黃岡起義。起義失敗後,他流亡到越南河內。
光緒十三年(1887年)初,孫中山來到檀香山,建立興中會,著手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同時通過保皇黨在東京的廣泛聯繫,取得大量華僑捐款以支持國內的革命鬥爭。孫中山等又發動了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州防城起義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4月後不久他在國內指揮或策動廣東潮州、惠州(辛亥惠州起義),還有三州八屬等一些地方的大規模起義並得到迅速的發展 。 此外光緒十二年至十四年期間他也以中山橫門高頂廟起義形式去溝通陳少白創建廣東獨立潮的那批元勛力量。“海外樹旗氣吐虹”,旅美華僑為之驕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的發展,使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瓜分進一步加劇。孫中山認為這是中國革命的好時機,“今日大亂之禍機已伏於滿清之衰朽”,他指出“欲圖根本之救亡圖存”,就必須實行共和革命。八月興中會總機關被搜破以後他一度主張歸隱。後在朱貴全(後任旅日致公黨總理)和史堅如等的幫助下籌劃興中會軍事事宜。“歲乙巳(公元一九〇五年)正月十二日陳少白在港獲悉史堅如事泄潛逃後到港秘密聯絡同志商討起兵事宜。”五月下旬他到達日本東京,發起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綱領。“國父革命”的序幕由此拉開。
此後至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並取得一次次勝利和國內統一的最大同盟會的成功。“這是我國歷史上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自從顛覆滿清政權以來於今四分之一個世紀中。在這四十多年中……凡我國三百年來未了的一統事業便歸功於這一位大膽妄圖‘革故鼎新’的人物”。在“十年浩劫”之後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許多史實得以澄清和恢複本來面目。“國父革命”終於得到歷史公正的結論。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民國肇造”後為維護共和民主制度同堅持君主立憲制的一些立憲派和舊勢力進行堅決鬥爭。“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並繼續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鬥爭。“護國運動”發生後他毅然回國領導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稱帝。“護法運動”開始後他再次出國為維護共和民主制度奔走呼號。“國父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並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國父”孫中山在中國近代史上起了一個劃時代的作用:從推翻封建帝制開創民主共和新紀元到社會主義的破曉曙光直至改革開放後對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有劃時代意義;他的“三民主義”及對民主科學的崇尚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
然而他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歷史的局限性。“三民主義”作為資產階級的綱領並不能完成救亡圖存的使命同時民族資產階級不願意廣大民眾普遍參加革命由於時代局限在很多地方提出過帶有空想成分的口號;“主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