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是中國古代曆法中用於表示時間順序和季節變化的系統,由十二個地支組成,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地支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和象徵:
子(鼠)。代表農曆十一月,象徵着萬物的開始和生機。
醜(牛)。代表農曆十二月,象徵着寒冷的開始和萬物的休眠。
寅(虎)。代表農曆正月,象徵着春季的開始和萬物復甦。
卯(兔)。代表農曆二月,象徵着萬物茂盛和生長。
辰(龍)。代表農曆三月,象徵着春季中期和萬物壯大。
巳(蛇)。代表農曆四月,象徵着夏季的開始和陽氣旺盛。
午(馬)。代表農曆五月,象徵着夏季中期和熱烈的氣氛。
未(羊)。代表農曆六月,象徵着夏季末期和萬物的成熟。
申(猴)。代表農曆七月,象徵着秋季的開始和收穫的季節。
酉(雞)。代表農曆八月,象徵着秋季中期和金屬的屬性。
戌(狗)。代表農曆九月,象徵着秋季末期和萬物的收藏。
亥(豬)。代表農曆十月,象徵着冬季的開始和休息的時期。
這些地支不僅代表了季節和月份,還與天干相結合,用於中國古代的歷法、術數、計算和命名等方面。每一地支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和自然現象的觀察,如子代表陽氣初生,醜象徵着萬物的初生和成長,寅則代表着萬物始生。通過這些象徵意義,地支系統不僅反映了古人對時間的理解,也體現了他們對自然界規律的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