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息制是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對私營工商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的一種特殊經濟政策。具體來說,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按照固定的利率(通常是年息5%)向資本家支付股息,這一政策持續了大約10年。定息制的實施旨在對資產階級實行適當的贖買,無論企業的盈虧情況如何,資本家都能獲得固定的收入。
定息制的實施背景是新中國成立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改造包括對資產階級分子的改造,使剝削者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勞動者。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完成,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被消滅了。定息制的實施也標誌著私營工商業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定息制的實施對當時的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關係到私方的家庭經濟生活,而且是國家和平贖買政策的具體體現。通過定息制,國家統一管理和運用了私股,使得私股與生產資料的使用權相分離,企業生產資料由國家統一管理和運用。定息停付後,企業就完全成為全民所有制企業。
定息制的實施也促進了私營企業改造的順利進行,國家需要儘可能地滿足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利益訴求,並讓他們感受到工商業的公有制改造。定息制度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