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姓羋,名平,字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著名詩人和政治家。他出生於公元前340年左右的秭歸三閭鄉樂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到楚懷王的信任,擔任過左徒和三閭大夫等職,負責內政外交大事,提出了許多有益於國家發展的建議,如修訂法度、舉賢任能、聯齊抗秦等,他的努力使得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然而,由於自身性格耿直,不願與上官大夫等人同流合污,加之楚懷王受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屈原的建議遭到排斥,逐漸被疏遠。在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未被採納後,屈原被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楚懷王死後,楚襄王即位,屈原繼續受到迫害,最終被放逐到江南地區。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國都郢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於是他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時年62歲。
屈原的作品如《離騷》《九歌》《九章》等,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他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