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微行星

微行星是一種天體,它們的形成被認為是一個由微小塵埃顆粒通過不斷的碰撞和黏合過程。當這些顆粒的直徑增長到大約1公里時,它們可以通過相互間的重力吸引更快地聚集,形成月球尺度的原行星。這個過程是微行星定義的一部分。微行星的形成還可能涉及原行星盤中塵埃顆粒密集區域的重力不穩定聚集。許多微行星可能因為劇烈的撞擊而破碎,但一些較大的微行星可以繼續增長成為原行星,最終成為行星。

微行星的形成理論之一是維克托·薩夫羅諾夫的微行星假說,它描述了行星是如何從微小的塵埃顆粒開始,通過碰撞和黏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個體的。這些個體在達到大約1公里的直徑後,可以通過重力吸引形成更大的天體。微行星的形成時期大約在38億年前,經歷了後期重轟炸期後,許多微行星要麼被拋出太陽系,要麼進入非常遙遠的軌道,如歐特雲,或者被類木行星(如木星和海王星)的重力輕輕推送而與更大的物體碰撞。一些微行星可能被捕獲成為衛星,例如火衛一火衛二,以及類木行星的一些高傾角衛星。

今天仍然存在的微行星對科學家非常有價值,因為它們保留了關於太陽系誕生時的信息。儘管它們的表面化學組成可能已經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但它們的內部成分基本上仍然是形成時未被改變的原始物質。這使得每個微行星都像一個「時間膠囊」,它們的結構能夠揭示太陽星雲和行星系統形成時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