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柱信」典故出自《莊子·盜跖》篇,講述的是春秋時期魯國曲阜的一個年輕人尾生的故事。尾生與一位女子相約在橋下會面,但女子未能如期而至。不幸的是,此時洪水突然涌至,尾生卻堅守諾言,不願離去,最終抱著橋柱,被洪水吞沒。
這個故事後來被用來比喻恪守信約的行為。唐代詩人李白在《長干行》中提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表達了對這種堅守信約精神的讚美。
「抱柱信」典故出自《莊子·盜跖》篇,講述的是春秋時期魯國曲阜的一個年輕人尾生的故事。尾生與一位女子相約在橋下會面,但女子未能如期而至。不幸的是,此時洪水突然涌至,尾生卻堅守諾言,不願離去,最終抱著橋柱,被洪水吞沒。
這個故事後來被用來比喻恪守信約的行為。唐代詩人李白在《長干行》中提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表達了對這種堅守信約精神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