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夷思想是一種封建排外思想,起源於儒學的「華夷思想」,是區別本國和夷狄的「名分論」思想。在江戶末期,由於先進列強侵入亞洲,這種思想逐漸有了現實的根據。攘夷思想在明治維新前後日本的國家意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發展和演變深刻影響了明治維新前後日本的國家意識。
在鎖國攘夷語境下,加強中央集權,明確疆界和強調國族認同成為異於幕藩體制的早期國家構想。進入開國攘夷階段,各派政治力量將攘夷思想與尊皇論結合起來,推動國家體制的變革與倒幕維新,對內樹立起明治國家的絕對權力,對外塑造出改正條約以至廣布國威的強硬假象。
然而,攘夷思想也有其缺點,容易陷入保守和狹隘的思維。例如,新攘夷論先是否定亞洲繼而否定歐洲,致力於用武力擴張構建皇國統御萬邦的日本型華夷秩序,致使戰前日本的國家發展最終失去了主體性和近代性。因此,尊王攘夷思想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和實際的情況來靈活運用,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