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鼓"是漢語詞語,拼音為gēng gǔ,注音為ㄍㄥㄍㄨˇ,意思是指報更的鼓聲。這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時間記錄方式,夜裡為報知時刻而於每更敲打大鼓,從黃昏至破曉為一夜,共分五更,每更皆由香司(叢林中,專司報時之職稱)司掌打鼓報時。例如,在宋代蘇軾的《次韻定國見寄》中有「默坐數更鼓,流水夜自逆。」的句子;在清代陳維崧的《永遇樂·京口渡江用辛稼軒韻》中有「一江燈火,隱隱揚州更鼓。」的句子。
"更鼓"是漢語詞語,拼音為gēng gǔ,注音為ㄍㄥㄍㄨˇ,意思是指報更的鼓聲。這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時間記錄方式,夜裡為報知時刻而於每更敲打大鼓,從黃昏至破曉為一夜,共分五更,每更皆由香司(叢林中,專司報時之職稱)司掌打鼓報時。例如,在宋代蘇軾的《次韻定國見寄》中有「默坐數更鼓,流水夜自逆。」的句子;在清代陳維崧的《永遇樂·京口渡江用辛稼軒韻》中有「一江燈火,隱隱揚州更鼓。」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