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一詞來源於三國時期魏國的故事。曹操在進攻漢中前,帳下將領夏侯惇、夏侯淵、張郃等皆認為不宜輕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持保留意見,或叫謹慎意見。而曹操此時卻說出了一句讓這些大將們為難的話:“雞肋。” 這意味著進,看不到勝利的希望;退,恐怕錯過戰機,倒有些難以取捨了。這時正好夏侯惇上洗手間時隨口道:“雞肋?”一呼百應,“雞肋”之名傳遍三軍,一且做罷不可收場了,甚至要留下美名呀。至於你今後是什麼結局那還得看你個人努力啊!這是有志者的名言警句!可惜此乃軍國大事。雖有大志不行動必將一事無成,哪怕這機會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呢。由此可見“雞肋”的真諦——看透事情本質而並非只顧留下千古美名了! 可是想退之心人皆有之,何況身居高位者呢?“雞肋”一詞現在多用來比喻工作毫無意義,做與不做都是一個樣,乾脆不做,早點回家算了。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建議查閱三國時期的歷史資料以獲取更真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