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是一個著名的古代樂器,它與一般的編鐘有所不同。以下是關於曾侯乙編鐘的一些故事:
曾侯乙編鐘在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出土。由鍾、鉦、釘、枕、枚、呂(墊座)等部分組成。出土時,45件青銅鐘一字排列,構成一個龐大的龐大的音響系統,用“特大中心聲樂器”或“巨型鼓樂”來命名,亦很恰當。整個編組,包括三層,最上的一層是鈕鍾1個,可以立放,可以側放,也可以倒放在兩銑之間,能調節發音的高低音調。中間的一層有甬鍾13個,分為兩列,可以同時敲擊,也可以先後擊打。下層是由長方扁鈕一個和扁平的鼓形編鐘兩個組成。三層的鐘、鼓,以乳(凸起的短棒)為界,按一定的次序排列。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使我們有可能聆聽2300多年前的樂音。專家們對編鐘的樂律學方面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初步揭示出其豐富內涵。他們不僅成功地標定了各鐘的音高,確定了各鐘的調音位置和旋鈕方法,而且初步明確了各鐘的音色特徵及在演奏中的作用。
曾侯乙編鐘是一件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青銅器文物,同時也是研究古代樂器和音樂史的珍貴資料。它的出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研究,對於了解古代音樂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