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御月的典故源自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和文學記載,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望舒的含義:
「望舒」原指為月亮駕車的神,後借指月亮本身。
相傳,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在月圓之夜從纖阿山中飛升至月亮,駕月而飛,因此被視為駕馭月亮的女神,名為望舒。
文學記載:
最早使用「望舒」一詞代指月亮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在《楚辭·離騷》中提到:「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這裡的望舒作為月神,飛廉作為風伯,分別代表月亮和風。
文學作品如《紅樓夢》和《抱朴子》中也有使用「望舒」來指代月亮的例子。
神話故事:
《御月》講述瞭望舒的來歷,一個女子在波月潭邊遇見一位天上的仙人,兩人相愛並有了孩子。這個故事反映瞭望舒作為月神的起源和與人間情感的糾葛。
文化影響:
儘管「望舒」作為月亮的代稱自古有之且廣泛套用,但在唐宋時期的文學藝術中,詩人對「望舒」這個意象的使用較少,導致現代很多人對這一典故不太熟悉。
綜上所述,「望舒御月」的典故不僅涉及神話傳說和文學記載,還反映了古代人民對月亮的崇拜和想像。通過這些故事和記載,我們可以窺見古代文化中對月亮的特殊情感和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