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他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父定居揚州。朱自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
朱自清在1916年中學畢業後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並在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1年,他加入了文學研究會,成為「為人生」的代表作家之一。1922年,朱自清與葉聖陶等人創辦了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同年,他發表了長詩《毀滅》,引起了詩壇的廣泛注意。隨後,他創作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篇作品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1924年,他的詩文集《蹤跡》出版。
1925年,朱自清應清華大學之聘,成為中文系教授,並轉向散文創作,同時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在三·一八慘案後,他撰寫了《執政府大屠殺記》等文章,聲討軍閥政府的暴行。1928年,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0年代初,朱自清留學英國並漫遊歐洲數國,期間著有《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1932年歸國後,繼續擔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在一二·九運動中,他與學生們一同上街遊行。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校南遷至昆明,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10月返回北平,受委託主編《聞一多全集》,並積極參加民主活動。不幸的是,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穿孔在北平逝世,享年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