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杌"在佛教經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由於貪、瞋、痴(即貪慾、憤怒、無知)這三種煩惱的纏縛,使得心性不調順、缺乏能力、難以解脫的狀態。這種狀態使得眾生難以斷除這些煩惱,因此被稱為"株杌"。以下是"株杌"的幾種解釋:
基本含義:
壤善稼田,故名株杌。這表明株杌是一種難以耕植的土地,比喻貪、瞋、痴三毒的纏縛使得心性難以調順。
進一步解釋:
株杓能令轉成上品相續起故,能令身心無堪能故;說為株杓。這解釋了株杌如何導致身心失去功能。
貪等別故;說有三株。這裡提到了貪、瞋、痴三種煩惱導致的不同株杌狀態。
詳細闡述:
貪瞋痴纏所纏故,或彼隨眠所隨眠故;心不調柔;心極愚昧;於得自義,能作衰損;故名株杓。這進一步說明了貪、瞋、痴的纏縛如何導致心性不調順和愚昧,從而形成株杌。
株杓有三。謂貪瞋痴。由依止貪瞋痴,先所串習為方便故;成貪等行。心不調順,無所堪能,難可解脫;令諸眾生、難斷此行。故名株杓。這裡強調了貪、瞋、痴三毒的依止和串習如何導致心性的不調順和難以解脫,進一步闡釋了株杌的含義。
綜上所述,"株杌"是一個描述因貪、瞋、痴三毒的纏縛而導致的心性不調順、缺乏能力和難以解脫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佛教修行者需要認識和努力對治的重要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