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啟瑞,字芝泉,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人。他是中華民國時期皖系軍閥的首領,被譽為「北洋之虎」,並與孫中山的護法運動為主要的討伐對象。段祺瑞在1916年至1920年間是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並在1924年至1926年間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段祺瑞的軍事生涯非常輝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武備學堂,並在德國柏林接受進一步的軍事訓練。回國後,他在威海擔任隨營教官,並在甲午戰爭期間積極參與戰鬥。段祺瑞曾四次出任國務總理,三次造共和,打破袁世凱、張勳的復辟帝制等倒行逆施之舉。他還曾派兵收復外蒙古,打擊民族分裂勢力,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
段祺瑞以其清正耿介的個性和為官清廉而聞名。儘管晚年生活清貧,但他始終保持著高尚的人格魅力。他的生活經歷和政治活動充滿了爭議,一方面被讚揚為民主共和的開拓者,另一方面則因權力私慾和政治投機受到批評。
段祺瑞在「九一八」事變後拒絕日本人的脅迫,不擔任傀儡政府職務。他於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1歲。他的靈柩因沒有合適的墓地而存放在北京臥佛寺,後因日本人的侵占而匆忙埋葬,未能有一個體面的葬身之地。
總的來說,段祺瑞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的政治和軍事活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