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位思想,也稱為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學說,強調民眾在治國安邦中的基礎地位。這一思想主張尊重和推崇人民,弘揚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主體獨立自覺的價值。民本思想的核心在於重視民意、民生,以及民眾的生計,提倡與民同樂,主張統治者應採取富民、養民的經濟政策,使民眾生活富足而安樂。
民本位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發展於春秋戰國時期,並在漢代定型。這一思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的發展歷程。先秦儒學的民本思想主要體現為孔子的「為政以德」、孟子的「民貴君輕」和荀子的「君舟民水」。
孟子對先秦時期儒家「民本」思想作了經典闡釋,提出了「民者君之本」的核心觀點,強調君主統治的基礎在於民眾。他主張施行仁義來獲得民心,並提倡養民富民,使民眾擁有維持最低生活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民本位思想不僅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近代以來民主思想的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