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羅”這一名稱的由來和演變:
古代稱呼:
在宋元時期,中國史籍中記載了湄南河下游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暹”(又作潯番、暹番)和“羅斛”(又作羅坡、羅婆)。
這兩個國家分別以素攀武裏和華富里爲中心。
明朝時期的稱呼:
明朝時期,中國史官將阿瑜陀耶王國記錄爲“暹羅斛國”,這一名稱隨後簡化並固定爲“暹羅”。
清朝時期的稱呼:
1652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之間的交往。
1777年,清朝承認了披耶·達信建立的王朝,准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
西方列強的入侵: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泰國淪爲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
1932年,泰國發生政變,改爲君主立憲制。
名稱的改變:
1939年,泰國政府宣佈改國號爲“泰國”,這一名稱沿用至今。
“泰國”這一名稱的由來與泰國的泰族有關,泰族和中國的傣族實際上是同一個民族。
總結:
“暹羅”這一名稱最初源於中國對泰國古代政權的稱呼,後來逐漸成爲漢字文化圈內對泰國的通用稱呼。隨着歷史的演變,泰國在20世紀30年代正式更名爲“泰國”,這一名稱的改變反映了國家的發展和民族認同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