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流"是指居無定所,四處遊走的狀態,"氓"是亡民,逃走、逃難、逃離家鄉的人。在那個時代,孔子這種流民就被稱爲“流氓”,這時候還沒有貶義。後來,秦國統一六國,摧毀墨家學派,墨家的很多刺客流亡到各地,成爲“流氓”。其中一些刺客形成了類似黑社會的組織,幹起了殺人越貨的勾當,名聲漸漸不好。"流氓"也就成了貶義詞。
另外,流氓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的俠文化。俠以武犯禁,衝破了社會規範之後,俠分成了兩途:一類是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的俠客;另一類則變成了流氓、縱橫家和食客,他們在各個權勢中心奔走流動,雞鳴狗盜,唯利是圖,什麼都敢做。
早年魯迅先生也講過流氓的造成有兩種,一是孔子之徒,就是儒;二是墨子之徒,就是俠。魯迅先生並道:“這兩種東西本來也很好,可是後來他們的思想一墮落,就慢慢演成了流氓。”。
因此,"流氓"這個詞的來源和定義隨着歷史的發展而變化,從最初的沒有貶義的稱呼,到後來成爲貶義詞,再到被魯迅先生用來描述儒俠之道的墮落,最後成爲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特殊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