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傳統技藝
滾燈是一種流傳於中國江南一帶的民俗傳統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起源於明代,原有祭神、祈福的寓意,經過數百年來的創造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滾燈的表演不僅集中了跳、爬、竄、轉、旋、騰、躍、甩等多種人體肢體語言,而且從傳統的男子大滾燈演變為大中小燈種,男女同台,剛柔相濟。表演中的動作如纏腰、白鶴生蛋、鯉魚卷水草、蜘蛛放絲、和合兔子等,象徵了歷代勞動人民期盼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意願。
滾燈的表演形式多樣,其中隴西「滾燈」是一種彩燈在架上旋轉時燈光閃爍的表演技藝,被隴西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種滾燈由燈籠和燈柄組成,燈籠分為里外兩層,內方外圓,外層轉動,內層固定。表演者通常為5人,一人手持兩條「滾桿」的一頭,另外兩人手持一條「滾桿」的另一頭,其他兩人各推一個「滾燈」跟隨手持一條「滾桿」的人前行。全場表演以手持兩條「滾桿」的人為中心,進場、出場和表演有基本程式,按照「游四門」或「走五方」等形式進行表演。轉動下的滾燈如行雲流水,變化無窮,場面十分壯觀。
「餘杭滾燈」則是一種竹編的圓形球體,起源於800多年前的原餘杭縣的翁梅鄉。這種滾燈的中心裝有一竹編球形小燈,內燃蠟燭,舞動起來燭光飛舞。餘杭滾燈曾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暖場表演。在古代,滾燈分為大中小三種,球的中心裝一竹製編球形小燈,內燃蠟燭,有紅黑之分。紅心球稱「文燈」,黑心球稱「武燈」。男子表演一般用一隻黑心大滾燈,表演時人換燈不換,並伴以鑼鼓,晚上舞動十分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