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的現象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具體來說,是指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後,儘管英、法對德宣戰,但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裏,歐洲大陸西部的戰事並未爆發。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綏靖政策的延續:英、法兩國在二戰爆發前一直奉行綏靖政策,希望通過妥協避免直接與德國發生衝突。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就是一箇例子,但這種政策最終未能阻止戰爭的發生。
和平主義思潮:一戰後的歐洲,和平主義思潮盛行,即使在面臨德國法西斯的威脅時,避戰情緒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國家的軍事決策。
意識形態和對蘇聯的戒備:英、法等國與蘇聯存在意識形態的對立,同時對蘇聯的共產主義政權抱有戒心。因此,這些國家擔心一旦捲入與德國的戰爭,就難以騰出手來阻止蘇聯勢力的擴張。
軍備力量的對比:英、法兩國在軍備上與德國存在差距,英國政府認爲要全面投入實戰,還需要至少兩年的準備時間。因此,張伯倫政府傾向於避免與德軍發生正面衝突,儘量延緩戰爭的爆發,以保持自己的軍事實力並加緊戰備工作。
西線的平靜:在歐洲西部的戰線上,英、法聯軍雖然部署了兵力,但並未對德國發起進攻。同時,英、法空軍也未對德軍實施有效的軍事打擊,而是投擲了一些宣傳和平的“紙炸彈”,造成了所謂的“西線無戰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