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屈原紀念說: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因反對楚懷王的政策而被放逐。最終,在秦國攻打楚國時,屈原因國家破亡而悲痛欲絕,於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設立了端午節,並在這一天划龍舟、吃粽子,以此悼念他的忠誠和犧牲。
伍子胥紀念說:
伍子胥是楚國人,因父兄被楚平王冤殺而逃至吳國。在吳國幫助下,伍子胥助吳伐楚,攻下楚都。後因被誤解而自刎,其死前囑咐將眼睛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見證越國軍隊入城滅吳。
端午節也與伍子胥有關,因為他在五月五日被逼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忠誠和犧牲,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
曹娥紀念說: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因父親溺水亡於江中而悲痛欲絕。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尋父,五日後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展現了她的孝心。
端午節還與曹娥有關,因為她在這一天投江尋父的孝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她,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
綜上所述,端午節的由來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還包括了伍子胥和曹娥的故事。這些傳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如忠誠、孝順和愛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