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原本是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
。故事內容是:
張僧繇是梁朝的著名畫家。他擅長畫龍,據說,他在牆壁上隨手幾筆就能畫出生動逼真的龍來。可是,真正要他畫一幅完整的龍卻非常不容易,甚至會鬧出大笑話。
有一次,張僧繇被請到皇宮中為高祖繪《龍池聖帝圖》。他構思好了以後,把龍畫好了大半。可是在畫眼睛時,卻遇到麻煩。按照常規,畫家總會在眼睛上濃墨塗抹,精描細畫。但是,宮中另一位叫袁昂的畫家卻對他說:“不要畫龍的眼睛了,因為龍的眼睛一眨也不眨,這樣更能顯出龍的威武。”張僧繇認為這個說法有道理,就照辦了。果然不出所料,當他畫完龍身時,幾位大臣前來阻止他。他們說:“龍的眼睛違反常規,張牙舞爪的,我們請求你重畫。”張僧繇聽了,微微一笑,提起筆來,寥寥幾筆就把龍頭畫得神氣活現,只是眼睛仍然沒有畫上。大臣們一看,個個瞠目結舌。原來他畫的龍頭更加生動了。
後來人們就把在文章或講話中用幾句話點明主題叫作“畫龍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