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畫龍點睛」源自於梁代畫家張僧繇的一個傳說故事。故事中,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但卻沒有畫上眼睛。人們覺得龍沒有眼睛總覺得缺點什麼,一再請求張僧繇給龍點上眼睛。張僧繇最初拒絕了,因為他擔心一旦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但最終,在人們的再三請求下,他只好揮筆給其中兩條龍點上了眼睛。結果,當他畫完第二條龍的眼睛時,天空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那兩條被畫上眼睛的龍竟然破牆而出,騰空而起,飛向了天空。而另外兩條龍依然留在牆壁上。這個故事後來被用來比喻在說話、做事或寫文章的關鍵處,用上精闢的一句或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得整體效果更加傳神,被稱為「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