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是一種以現代漢語口語爲基礎的書面語,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在唐朝,隨着佛教的傳播,出現了變文這種結合了音樂、畫圖和講唱的表演方式,使得佛教故事能夠被更廣泛的民衆所接受和理解。這些變文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接近當時的口語,被認爲是早期白話文學的代表。
到了宋朝,隨着說書等表演藝術形式的興起,白話文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更多的話本,如《水滸傳》等,這些作品的語言更加接近日常口語。元代的雜劇和元曲中也包含了許多白話句子,進一步推動了白話文的發展。明清時期,白話小說如《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等作品廣爲流行,這些作品的語言雖然文雅,但仍然保持了白話文的通俗性和接近口語的特點。
民國時期,白話文的使用更加廣泛,大量的古代典籍被翻譯成白話文,白話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大量湧現,中小學教科書也開始使用白話文,這標誌着白話文逐漸成爲社會文化的主流文體。
綜上所述,白話文並非近代的產物,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並在隨後的宋、元、明、清等朝代中不斷髮展,最終在民國時期成爲主流的書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