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常見的包括:源於紀念屈原、源於惡日驅避術、源於夏至、源於惡月結束、越王勾踐的“龍舟競渡”以及紀念曹娥。
- 源於紀念屈原。在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屈原遭受排擠,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都,屈原在流放過程中投江自盡。為了紀念屈原,人們把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吃粽子,以及划龍舟也傳承了下來。
- 源於惡日驅避術。在古代,江南地區人們把端午作為一個大凶之日,會用畫符等方法避邪。
- 源於夏至。也有學者認為端午節源於夏至。他們認為古人將冬至作為陽氣初動的日子,從冬至這天開始“數九”從夏至這天開始算是“三九天”,表明陽氣已盛。夏至這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所以這也是一年當中一個重要的節日。
- 越王勾踐操練水師,為了紀念一個忠臣伍子胥。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廬逝世,不共事的夫差繼位,伍子胥預見吳國將來必為患害而請求自裁,未獲同意。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端午節是古人驅趕蚊龍的節日,並且認為端午節和上古時期崇拜龍圖騰的信仰有關。不同地區的端午習俗也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