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胥吏之害的典故

胥吏之害的典故主要描述了清代州縣衙門中,胥吏(即小吏)利用職權徇私舞弊、發家致富的現象。以下是根據提供的搜尋結果整理的詳細信息:

背景故事:嘉慶年間,江蘇某縣知縣在巡查倉庫時,發現一名庫吏手裡拿著一串制錢,經詢問得知是庫吏從倉庫中拿出的,準備用來買酒肉過節。庫吏對此行為毫不畏懼,甚至對知縣的懲罰威脅表現出輕蔑態度。知縣憤怒之下,下令將庫吏就地正法,並主動向朝廷請罪。嘉慶帝得知後,雖然下旨申斥,但並未細究。

胥吏舞弊手段:

糧食處理:胥吏們利用糧食的保存期,以穀物容易霉變為由,建議賤價出賣,然後再換進同等數量的新谷。這種做法在法律上是被允許的,但在執行過程中走樣,導致很多好谷被充作賤谷賣掉,而陳谷則以新谷的名義被買進,從而為胥吏創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糧庫管理:糧庫是胥吏徇私舞弊、發家致富的重災區。一個中等人口、收入的縣的糧庫(常平倉)存量通常維持在3000至5000石不等。胥吏們通過上述手段,不僅為自己謀取私利,還可能對州縣財政造成損害。

影響:這種行為在清代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州縣官們為了避免痲煩,往往對胥吏的虧空行為採取寬容態度,甚至幫助他們彌補虧空。這種做法雖然可能暫時避免了問題,但長期來看,對州縣的財政健康和官員的廉潔形象構成了嚴重威脅。

綜上所述,胥吏之害的典故揭示了清代州縣衙門中胥吏利用職權進行徇私舞弊的現象及其對財政和官員廉潔性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