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偷生」這個成語的典故最早出自南朝·宋·範曄所著的《後漢書·戴憑傳》,在文中戴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反思,使用了「偷生苟活」一詞來表達自己不願意屍位素餐,希望能夠為國家和朝廷盡忠的想法。後來,這個表達被後世引申為「苟且偷生」,意味著只顧眼前的生存,不顧將來的安危。
此外,北宋詩人王令在《與杜子長書》中也使用了「苟且偷生」一詞,表達了他在貧困中的生活狀態和無奈的選擇。
「苟且偷生」這個成語的典故最早出自南朝·宋·範曄所著的《後漢書·戴憑傳》,在文中戴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反思,使用了「偷生苟活」一詞來表達自己不願意屍位素餐,希望能夠為國家和朝廷盡忠的想法。後來,這個表達被後世引申為「苟且偷生」,意味著只顧眼前的生存,不顧將來的安危。
此外,北宋詩人王令在《與杜子長書》中也使用了「苟且偷生」一詞,表達了他在貧困中的生活狀態和無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