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生徂徠(おぎゅう そらい,1666年3月21日—1728年2月28日),是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儒學家和哲學家,被譽為德川時代中期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
荻生徂徠出生於江戶(今東京),原姓物部,名雙松,字茂卿,號徂徠(又稱萱園)。他早年自學漢文,深入研究儒學、軍事學等。最初,他信奉朱子學,但後來受到中國明朝文人李攀龍和王世貞的古文辭學影響,其思想發生了顯著變化,開始批判宋學,並在日本推廣古文辭學。
荻生徂徠的主要學術貢獻在於創立了「徂徠學」,並成為古文辭學派(又稱萱園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關於「道」的見解,他認為中國古代自堯帝到周公施政的社會是理想社會,主張復古,強調「先王之道」是聖人創造出來的,體現為禮、樂、刑、政等社會規範。
荻生徂徠的學術思想具有創新性,他提倡古文辭學,認為通過這一方法才能了解古經典的原意。他還強調道為禮樂刑政,而非空理玄思,認為道是聖人製作的。他的觀點對日本國學和水戶學等產生了深遠影響。
荻生徂徠的代表作品包括《辯道》《辨名》《論語徵》《學則》《太平策》等。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學術思想至今仍被日本學術界廣泛研究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