蜼螭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wèi chī,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蜼和螭:
喻指微賤之人。例如,《宋書·吳喜傳》中提到:「何得以其蜼螭,高自比擬。」這句話意味著吳喜自視甚高,將自己比作微賤的蜼螭。
指蜼和螭的形狀。清代陳夢雷在《木癭瓢賦》中寫道:「兼朴茂而有文兮,俟刻雲雷繪蜼螭。」這裡描述的是一種將蜼螭形狀刻繪在物品上的情景。
螭的詳細描述:
螭首呈三角形,耳部為渦紋式,均下耷。眼用管鑽為小圓眼,直鼻,眼與鼻緊縮在面前下端。額上刻二道陰刻線,螭發細長,螭背有S形陰線以示脊椎線,腰部呈扁寬條帶狀。螭的四肢發達,前肢均作弓背狀,在肩膀與後腿部位刻出月牙形肌線,又在脛骨與腿骨關節處刻出渦紋,顯得螭肌肉飽滿,蒼勁有力。短尾較細,尾分兩股,彎曲成捲雲紋,璧背面浮雕勾連雲紋和乳釘紋。
綜上所述,蜼螭不僅是一種象徵性的詞語,用以比喻微賤之人或描述特定形狀,同時也涉及到對螭這一生物的詳細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