覐公簋是西周早期的一種青銅器,具有以下特點:
尺寸與形狀:通高12厘米,口徑18厘米,兩耳之間寬21.6厘米。它通常用於盛放黍稷等主食,類似於現代的大碗。
銘文與意義:
銘文:「覐公作妻姚簋,遘於王令唐伯侯於晉,唯王廿又八祀。」這段銘文表明覐公為其妻子姚製作了這個簋,當時正值大王命令唐伯到晉地成為諸侯的時候,這一事件發生在大王二十八年。
覐公的妻子姚姓,可能與虞舜的後代有關,屬於姚姓和媯姓兩支中的一支。
歷史背景:
覐公簋原由香港私人收藏家收藏,後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於2007年公諸於世。
覐公可能是唐伯即晉侯的臣子,屬於周天子分配給唐國的商人族群。
覐公的家族族徽出現在銘文末尾,顯示其與晉國公室關係的密切。
文化價值:
覐公簋的發現為研究西周早期的王年和金文歷譜提供了新的資料和思路。
它還反映了西周時期的社會關係和禮儀制度,是研究當時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實物證據。
綜上所述,覐公簋不僅是一件精美的青銅器,也是連線古代歷史與現代的重要橋梁,它通過其獨特的形狀、精美的銘文和豐富的歷史背景,為我們提供了關於西周時期社會、文化和禮儀的寶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