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佛教菩薩名,亦譯作“光世音”,新譯“觀自在”“觀世自在”,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曾因唐代避諱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稱“觀音”。
觀世音菩薩成道故事出自《悲華經》,故事中說:在過去的無量劫前,觀世音成就了普陀大士之前,他曾經轉生為一位婆羅門。這位婆羅門有兩位兒子,他的大兒子就是後來的普陀大士,小兒子就是觀世音。這位小兒子,剛剛出生的時候,他母親夢見佛陀親臨其所居住的宅園,感生歡喜踴躍,因此這位小兒子就誕生了無比的福德。他從小就聰明、孝順、勤學、好法,聽聞佛法後就歡喜接受,並修習六度萬行。
在《悲華經》中記載了觀世音成佛的緣起故事,主要是為了報母親之恩。故事中說:這位母親原是轉輪聖王的后妃,這位后妃雖然地位卑下,但是心性慈悲、喜好善法。然而這位母親受盡了世間種種苦難,由於她沒有子女的緣故,她的內心感到非常孤獨和憂愁。觀世音為救度這位母親,而放棄了菩薩的一切福德,轉而來到這個婆娑世界投生為她的兒子。在經過多劫的修行之後,他才證得佛果,成無上正覺。這就是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又被稱為“正法明如來”。
總的來說,觀世音菩薩成道故事中強調了慈悲和修行的重要性。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為根本,為了救度眾生而放棄了菩薩的一切福德,投生為一位普通的母親。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修行不僅僅是個人內心的體驗和成長,更是對他人、對世界的關懷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