貊(mò)是一個多義詞,具有以下含義:
古代對東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在先秦時期,貊是北方的一個民族。貊字在古代常寫作「貉」,並與「胡」連稱「胡貊」,泛指貊和北方的其他民族。
《山海經》中提到貊國,位置靠近燕地。《周禮》中提到「九貉」,顯示了貊族類的繁多。西周時,貊是北國之一,與華夏、蠻等並列。
通「寞」,意為寂寞:
在《詩經·大雅·皇矣》中,貊與寞通,表達了寂寞的情感。
古書上說的一種野獸:
古代文獻中提到貊作為一種野獸的描述,但具體細節未詳。
熊貓的別稱:
雖然熊貓與貊在古代文獻中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有時貊也被用作熊貓的別稱。
姓氏:
貊也是一個姓氏,在台灣是罕見的姓氏之一。大陸也有此姓氏,分布在河南鄲城、新疆等地區。
綜上所述,貊這個詞彙在歷史上有著豐富的含義和用途,從對東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到具體的野獸描述,再到作為寂寞情感的表達,以及作為姓氏的使用,都展示了其多樣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