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二月被稱爲“臘月”,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祭祀習俗:
“臘”字最初的含義與歲末的祭祀活動有關,特別是在十二月初八日的獵祭,這是古代中國人年末進行的重要祭祀儀式,用以感謝祖先和神靈,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
這種祭祀活動稱爲“臘祭”,因爲“臘”與“獵”在古代語言中可以互換,所以“獵祭”後來被寫作“臘祭”。
氣候適宜:
農曆十二月的氣候特點使得這個時期非常適合製作臘肉,即通過將肉類醃製後懸掛於通風處風乾製成。
“臘月”之稱也與冬季氣候適宜製作臘肉有關,臘肉是一種適合在寒冷乾燥環境中保存的食物。
歷史演變:
臘祭的習俗起源於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制定曆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爲“臘月”,十二月初八日稱爲“臘日”。
臘日的選定與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有關,這個習俗在西漢前期並不固定,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被明確規定。
綜上所述,農曆十二月被稱爲“臘月”,既是因爲這個時期的祭祀習俗,也因爲氣候條件適宜製作臘肉,同時歷史上的演變也爲此名稱的由來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