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幅在下」這一表述源自《詩經·采菽》,其中「邪」通「斜」,指的是一種古代的服飾方式,即用一塊布斜著裹在小腿上,這種裹腿的方式古稱「邪幅」,又稱「偪」(bī),意指緊緊包裹小腿,逼束之意。
在古代,這種裹腿布在漢代被稱為「行縢」(téng),用於緊緊裹住腳部以便於跳躍等活動。而在《詩經》的語境中,「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描述的是一種儀式場景,其中「赤芾」是指紅色的蔽膝,是古代貴族的服飾之一,而「邪幅在下」則是指裹腿布位於下方。
此外,「在下」這個詞後來被引申為人際交往中的謙辭,強調的是古代君子諸侯在與人交往時,要時刻約束自己的德行,嚴格遵守禮制,不可有失禮之舉。這種用法體現了古代的禮儀文化和謙虛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