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觀火,釋義是:隔著河看人家著火。原比喻見事態的發展已難以收拾時採取觀望的態度。後多指坐觀別人爭鬥卻並不參與。
故事內容:戰國時期,秦國準備兼併六國,統一中原。秦國軍隊把各國軍隊打敗以後,各國國君感到害怕,於是他們紛紛派使者去秦國,希望與秦國和好。秦昭王聽說鄭國的使者來了,便召見他。鄭國的使者對秦昭王說:“在現在這個時候,韓國和魏國非常的危急,他們無法跟秦國和平相處,一定會和齊、楚等國家聯合起來攻打秦國。如果各國聯軍一到秦國,我們一定會逃到山中藏起來,不會出戰。”秦昭王聽後,說:“你說的非常對,鄭國你真是好樣的。”於是封他為龍賈君,還賞賜他很多糧食。這時秦國的謀士司馬錯也給秦昭王上了一道奏章,他說:“我們現在之所以還沒有把韓國和魏國兼併了,主要是因為現在各國都團結在一起。但是如果韓國和魏國先單獨聯合齊、楚等國家作戰的話,齊、楚等國家必然不會讓他們贏。等齊、楚等國家援助不及,我們就把韓國和魏國的士兵引入堅城之下、險路之上聚而殲之。在當下之計,大國有強國的欲望卻沒有吞併天下的實力;小國不想失去土地卻沒有什麼辦法抵禦大國兼併的實力。不如讓齊、楚等國自相攻伐削弱他們。齊、楚兩國打了十年八年戰爭後疲憊不堪的時候再出兵攻伐他們。”秦昭王認為司馬錯的建議很好,便聽從了他的意見。不久以後,齊、楚等國家聽說秦國已經發兵攻打韓國了,他們便停止了攻伐對方。不久以後,韓國和魏國的軍隊果然被打敗了。秦昭王認為司馬錯能夠預料到這一點,便封他為五大夫,任命他為客卿。後來秦昭王又採納了司馬遷的意見,終於把六國統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