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祀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祈雨祭祀活動。其讀音為yú sì,基本含義是古代求雨的祭祀。這種祭祀活動在《禮記·月令》中有記載,其中提到在仲夏之月,皇帝會命令各地進行雩祀,以祈求穀物豐收。雩祀通常伴隨著音樂和舞蹈,是一種集祭祀、祈禱和慶祝於一體的儀式。
雩祀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悠久的傳統,從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到周代,再到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雩祀都是國家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體現了古代中國對農業的重視,也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宋代,雩祀的舉行時間不再局限於農曆四、五月,而是可以根據天氣情況提前到二月,並且與天象災異有關。此外,宋代的雩祀還與地域神祗的封賜和地域雩祀文化的形成有關。
綜上所述,雩祀是一種古代的祈雨祭祀活動,它不僅是一種宗教儀式,也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中的一項重要國家禮儀,反映了古代中國對農業和自然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