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典故源自中國春秋時期,涉及兩位著名的音樂家伯牙和鍾子期。伯牙是一位精通音律、琴藝高超的琴師,而鍾子期則是他的樵夫朋友,擅長欣賞音樂。伯牙在彈琴時,鍾子期能夠深刻理解琴聲所表達的意境,兩人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伯牙在荒山野地彈琴時,鍾子期能領會其音樂中所描繪的「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因此感嘆兩人心靈相通。鍾子期不幸去世後,伯牙痛苦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便摔琴斷弦,終生不再彈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的說法。
後來,「高山流水」一詞逐漸演變為比喻知己或知音,也用來形容樂曲的高妙。這個故事不僅展示了伯牙和鍾子期間深厚的友情,也表達了音樂能夠跨越生死,連線人與人之間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