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篇“魯班的故事”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 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魯班發明鋸子的過程,激發學生對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敬佩之情。
2. 學會本課生字“啟”“茅”,理解“若無其事”“鋸齒”等詞語的意思。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了解魯班發明鋸子的過程。
教學難點:體會魯班在發明鋸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他是怎樣想出解決的辦法的,並從中受到啟發。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 介紹相關背景資料。
二、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後初步感知魯班發明鋸子的過程。
(2)出示自學題,自學課文:
魯班是怎樣發明鋸子的?邊讀邊想,把有關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
(3)檢查自學情況。
2. 細讀課文,理解過程。
(1)指名說一說魯班發明鋸子的過程。
(2)根據學生回答適時出示相關句子或詞語。
(3)討論:為什麼先想出用刀在樹上去砍出條溝,再想出用帶有小鋸齒的工具在樹上去拉出許多印跡,才能做成鋸?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剛才的勞動過程來理解。(剝花生時發現有粒粒進進出出……做別的事也常常會發現一些用刀劃會比用嘴喊方便得多……)體會魯班是怎樣想的。並通過指導朗讀加深體會。
(4)讀好相關句子。適時指導朗讀。(學生讀的很投入,讀出驚嘆的語氣,並說出理由時,可抓住“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來加深理解。)
3. 精讀課文,拓展思維。
(1)出示掛圖,看圖說說鋸子是什麼樣的?圖上的鋸齒是怎樣的?
(2)是啊!這小小的鋸齒蘊含著魯班多少智慧和汗水啊!那你們知道最早的鋸是怎么發明的嗎?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簡單說說。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任何發明都離不開實踐和反覆試驗。)
三、小結:
這篇課文講述了魯班為了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不斷實踐、反覆試驗,終於發明了鋸子的故事。使學生受到啟發教育,懂得許多發明創造都源於實踐的道理。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四、布置作業:小結筆記及蒐集有關發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