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魚亥豕,讀音為:[lǔ yú hài shǐ]。
釋義為:指文字因形近致誤而混淆。
故事內容是:西漢時,書塾里有兩位學生一同向同一位老師請教學《詩經·小雅·採薇》。老師對他們說:“你們回去好好誦讀,沒弄明白的地方就來問我。”學生走後,其中一位把書打開,不料他翻來翻去,越讀越覺的糊塗,就對另一位說:“這本書上講的究竟是什麼意思啊?你看‘采采靡靡,又饁之矣’這兩句究竟是什麼意思啊?‘采采’和‘靡靡’是兩種不同的動作嗎?‘之’字又是怎么解釋呢?”另一位學生說:“我跟你讀的是同一本書嗎?我怎么讀著讀著就變成‘采而靡靡,又娶之矣’了呢?‘靡靡’變成了‘娶’,‘之’字又變成了‘女’字。這樣下去還不要讀亂了。我們得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他們商量好一個辦法,用符號把老師教讀的地方記下來,再對照起來讀。這樣果然把問題解決了。但後來他們再讀其他書時,仍然出現了類似的問題。一天,他們讀《尚書·蔡仲之命》時,又發生了分歧。原來把“惟截截武武”讀成“維妾妾正正”。這時老師來了,他們把剛才讀的書中遇到的問題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老師。老師聽後笑了笑說:“這是魯魚亥豕(古人在傳抄書籍時往往發生魯莽的抄寫者把‘魯’誤為‘魚’,把‘亥’誤為‘豕’,即豬)之誤,不可據為典籍。”原來古人傳寫之時的錯誤。後人便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魯魚亥豕”這個成語。比喻文字因形近致誤而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