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漏"是中醫的術語,也被稱為瘰癧或老鼠瘡。它是一種發生在頸項、耳前、耳後的病證,可以是單側或雙側的。瘰癧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初期、中期和後期,症狀各有不同。
初期:頸部出現像豆子一樣的結核,孤立或成串狀,皮膚顏色沒有變化,質地堅硬,可以移動。
中期:頸部結核逐漸增大,疼痛感增強,觸摸時感覺微熱,可能有應指感,或者結核互相粘連,不易移動。
後期:瘰癧自行潰破後,有稀薄的膿液和敗絮樣物質,瘡口長時間不癒合,可能形成竇道或瘺管。
瘰癧的成因多與風火邪毒有關,也可能因肺腎陰虛、肝氣久郁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在西醫中,它相當於頸部淋巴結結核,是一種慢性化膿性疾病,可能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
治療瘰癧的方法包括內治和外治兩種。內治方面,醫生會根據辨證施治,選擇如活血化堅湯、加味消瘰丸等藥物,以化痰軟堅、疏肝解郁、行氣散結。外治則可以通過毫針療法,選擇相應的穴位如天井、豐隆、太沖等,以疏肝養血、理氣化痰,促進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