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是一則源於《論語·為政》的成語,由孔子所提出,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一成語描述了孔子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思想和境界逐步提升的過程的理解。其中,「三十而立」指的是到了三十歲,一個人應該能夠自立,即在經濟、家庭和社會責任等方面達到一定的穩定和成熟。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觀念的變化,「三十而立」被許多人理解為到了三十歲應該成家立業,擁有穩定的工作或事業,甚至成為衡量男性是否成熟的標誌。不過,這種理解可能與孔子原意有所偏差。孔子所說的「立」,更多地是指個人在道德、知識和價值觀方面的成熟,而不僅僅是成家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