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OSI模型,全稱為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Reference Model),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網路體系結構標準。該模型定義了網路互連的七層框架,從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套用層。每一層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通過這些層次結構,不同的網路設備可以互相通信。
物理層:負責電氣和機械信號的傳輸,如電纜和集線器。
數據鏈路層:將數據封裝成幀,處理錯誤檢測和流量控制,如交換機。
網路層:負責數據包的路由選擇和轉發,如路由器。
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連線,負責將數據分割成小的數據包,並在接收端重新組裝,如TCP協定。
會話層:建立、管理和終止網路連線,處理同步和異步通信。
表示層:處理數據表示的轉換,如數據加密和解密、數據壓縮。
套用層:為特定類型的網路套用提供服務,如HTTP、FTP等。
OSI參考模型的特點在於它的開放性和互操作性。只要遵循這個參考模型的網路產品,就可以實現互連、互操作和可移植性。此外,OSI參考模型還清晰地分開了服務、接口和協定這三個概念,使得功能定義與實現細節區分開來,提高了其普遍的適應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OSI參考模型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標準,而是一個概念性的框架,用於協調進程間通信標準的制定。